格物致知,叩问苍穹,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学者朱熹提出的。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学会观察、思考、探究,进而认识世界,了解世事,掌握社会规律。而其中的“格物致知、叩问苍穹”更是让后人学习朱熹思想的一个窗口,那么这句话的来历有哪些呢?
其实,最早提出这句话的,并不是朱熹,而是明代学者李贽。他在《西铭》中写道:“穷理尽性,致良知也。格物,以知天地之际。审时度势,以知物之变。而诚通乎至理,明达乎天人之际。致良知,而尽性命矣。”这句话的前四个字就是“格物致知”,可以看出,李贽在这里强调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观察,慢慢积累自己的知识,这也是对儒家学说的一种革新。
后来,朱熹也接受了这种理念,并对“格物致知”做进一步完善,在他的传世之作《论语集注》中,将其解释为要“尽推究竟”,探究事物的本源,“叩问苍穹”则是在“探究当中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的境界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提出的。
总的来说,格物致知叩问苍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从概念的贯通到实践的贯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