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是一种经典的条件作用。条件作用,是指在某种刺激下动物出现某种自发的、无需学习的反应,再把另一种原本不会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反复同时或接连施加到这个本已能引起反应的刺激上。这样,通过重复,条件刺激也能引起同样的反应。这种方式的发现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极大推动了现代行为及脑科学的研究。
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普洛夫从研究消化分泌开始,转向对狗的行为的研究。他发现,狗在看到食物这种刺激时,唾液分泌量会明显增加,这属于一种自发的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巴普洛夫发现了狗在饥饿状态下,即使是听到食物铃声这种与食物完全无关的刺激,也会出现唾液分泌。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巴普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的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
巴普洛夫将原本不会引起唾液分泌的铃声作为新的条件刺激施加给狗,同时在铃声出现前放出食物,使狗在铃声出现时产生唾液分泌的现象。经过多次训练,狗在听到铃声时就会自动分泌唾液,即通过条件作用而建立了新的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成为神经心理学乃至行为科学的里程碑,后来还构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现在,条件反射理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儿童的教育、康复治疗、动物的训练等方面。同时,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更深层次的,对我们探究神经机制和认知科学,乃至探索人类的行为及其内在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