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m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粮食之一。那么米(mǐ)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米字的上半部分是“禾”字,象征庄稼,下半部分是“米”字,表示庄稼的成果,因此米字可以理解为“庄稼的成果”。在古代社会,庄稼它不单只是个体农户或是家庭的成果,而是和一个村庄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我们这个饮食文化中,依然沿用了古代礼制的思维,就可以看出来米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因为米饭有分量有面子,就像现在的红酒一样。
米(mǐ)这个字在金文时期表示的是指的是“稻子”,“稻谷”的意思,而在西周时期,米与谷是同义词。据考证,古时人们有一种用象牙或骨刻成的象形字,画出了一位手举剥禾刀的人正在向一个盛满谷物的筐里“倾斜”(米字的“禾”上部汉字形「斜」为倾斜的意思)。后来,《说文解字》对田字加额外解释时就写到:“禾正曰谷,非米也。米,禾里之白食,熟而食之,谓之米。”
“庄稼的成果”和“白食”,都是这个字的内涵所在,周朝时出现的“米”字,一直沿用至今。
最后,推荐一个米食的小吃:饺子。饺子在中国的北方以及东北地区是很受欢迎的。它是一种有馅、有汁、不流出的传统食品。在馅料上,可以有猪肉、韭菜、鸡蛋、香菜等等许多种选择。而在汤水的选择上,可以用清汤、骨汤、排骨汤等等。